查看原文
其他

Trends期刊6月中国学者论文合辑

Cell Press CellPress细胞科学 2023-03-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CellPress细胞科学


作为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的权威综述月刊,Trends系列旨在为科学家们提供具有权威性且易于理解的科研趋势。其16本Trends期刊涵盖生命科学和化学的不同领域。


为了让大家对于Trends期刊有更深入的了解,小编整理了2020年6月份发表在Trends期刊上来自中国大陆学者的论文,与大家分享。


*以下部分内容译自英文,仅供参考,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Trends in Cancer


闫卫课题组在Trends in Cancer上发表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肿瘤免疫的调节作用

在生物体内,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通讯。其中,外泌体是直径介于30-150 nm 的一种EV,内包含蛋白质,核酸及代谢产物等活性成分。外泌体的产生,分泌及吸收过程均受到来自母体细胞内及细胞外因子的调节。免疫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参与调节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生长及迁移。同时这些外泌体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炎也可抑炎,从而抑制或者促进肿瘤的生长。所以对免疫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相关的工程改造可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以及免疫肿瘤治疗。受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Cancer邀请,闫卫等发表了题为“Immune Cell-Derived Exosomes in the Cancer-Immunity Cycle”的文章,系统总结了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肿瘤免疫中的调控作用。






闫卫 

教授

闫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习,2014年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BHPB-中科院大学奖学金,地奥一等奖学金等。随后在美国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肿瘤及免疫相关的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博士后旅行奖学金以及受邀参加Immunity 25周年庆典活动。2020年回国受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卫教授主要从事肿瘤以及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肿瘤在代谢及表观遗传方面的调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包括Nat Cell Biol, Cell Metabolism, Nucleic Acids Res, J Bio Chem, Biochemical Journal等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近20篇。近年来代表性工作包括:(1)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非编码RNA对肿瘤代谢的调控;(2)非编码RNA如何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代谢;(3)肿瘤来源的外泌体与肌肉恶病质(即将投稿)。受邀以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Cancer, Cancer Letters等杂志撰写外泌体相关的综述;担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Theranostics, Cancer Letters等多种SCI期刊审稿人。

Immune Cell-Derived Exosomes in the Cancer-Immunity Cycle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BEBC)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基于光热纳米材料的超快PCR综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PCR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核酸检测的金标准。然而随着核酸检测量的日益增多,尤其是以此次COVID-19为代表的的疫情爆发,常规PCR由于热循环速率过低、扩增时间过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对核酸检测的需求。为此,基于具有光热效应的新兴纳米材料的超快PCR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日,受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邀请,徐峰等发表了题为“Ultrafast Photonic PCR Based on Photothermal Nanomaterials”的文章,系统分析了在利用光热纳米材料开发超快PCR技术方面的策略和进展。


在传统PCR中,需要使用两个或三个离散温度重复进行热循环以扩增核酸。为此,商用PCR设备通常使用金属加热块作为加热单元,其热循环速率有限。尽管已进行了许多改进以加快商业PCR中的热循环速率,但仍需要较长的扩增时间(数小时左右)。因此,需要超快PCR来缩短核酸检测时间,提高其检测效率。为了实现超快PCR,已经开发了多种技术来提高热循环速率,例如光热循环、微波介导的热循环、基于电阻器的热循环,以及对流热循环。其中,基于特定纳米材料(如金纳米颗粒、金纳米膜和Fe3O4纳米颗粒)光热效应的热循环方法由于其非接触式加热和超高的光热转换效率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光热纳米材料提高热循环速率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热源和溶液之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进行体积加热;其次,具有较好导热性的纳米材料会降低整个溶液的热容并增强传热效率;最后,光热纳米材料还提高了入射光的利用效率。因此,超快光热PCR可以获得比常规PCR更快的加热和冷却速率。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陕西省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等的资助。






徐峰 

教授

徐峰,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导、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所长。剑桥大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Harvard-MIT HST)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全职回国创建西安交通大学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所(简称BEBC)。BEBC围绕“力学基础理论-生物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学术思想,以科学研究产业化为目标,从生物力学、生物传热学、生物医学等理论体系出发,依托组织工程、细胞打印等相关前沿生物技术,着力于解决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性研究以及临床医学治疗方案的设计、优化。通过吸收优秀人才,营造自由、规范、科研气息浓厚的研究平台,促进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工作,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开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展,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科研人员。

Ultrafast Photonic PCR Based on Photothermal Nanomaterials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孙际宾、郑平课题组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碳一生物制造的研究进展综述

目前,生物制造高度依赖粮食原料,存在“与人争粮”的争议和经济性问题,亟需寻找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替代原料。甲醇被称为“液态阳光”,是高能量密度的碳一化合物,可以煤炭、天然气等石化资源,以及二氧化碳、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规模化生产。以工业平台菌株(如大肠杆菌、谷氨酸棒杆菌等)为底盘,创建可高效转化甲醇的人工甲基营养菌(syntheticmethylotrophs),发展利用甲醇合成燃料和化学品的碳一生物制造工艺,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利用代谢工程和酶工程策略,人工甲基营养菌的甲醇利用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并已经在碳一生物制造中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近日,受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邀请,孙际宾、郑平等发表了题为“Synthetic Methylotrophy: A Practical Solution for Methanol-Based Biomanufacturing”的文章,系统分析了提高人工甲基营养菌甲醇利用效率的策略及其在碳一生物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人工甲基营养菌优化策略主要集中于酶工程和途径工程两方面。通过挖掘与改造限速酶甲醇脱氢酶,构建甲醇脱氢酶与甲醛同化酶的多酶复合体,可有效拉动甲醇氧化反应,提高甲醇利用速率。另一方面,通过代谢途径的改造和重构,增强甲醛同化受体的供应,偶联甲醇代谢与细胞生长,结合适应性进化,也创建了甲醇与糖类底物同步利用的人工菌株。但现有改进人工甲基营养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键酶改造和代谢途径优化,忽视了甲醇细胞毒性的影响,通过耐受性工程提升菌株的甲醇耐受性,可能是进一步提升人工甲基营养菌甲醇利用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利用人工甲基营养菌,目前已经实现了生物转化甲醇合成多种氨基酸、有机酸和植物天然产物等,但是生产效率距离工业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人工甲基营养菌的甲醇利用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有机碳一原料高效利用和转化人工合成细胞的构建”项目等的资助,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钰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孙际宾 

研究员

孙际宾,博士,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致力于发展工业微生物的先进研究方法,认知工业微生物的高产抗逆分子基础,设计和创造符合工业化需求的微生物。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微生物的系统生物学和氨基酸工业菌株改造与创制。已发表SCI论文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PCT专利3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2项,日美等国授权5项。





郑平 

研究员

郑平,博士,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开发工业微生物的合成生物学及系统生物学工具,利用多组学技术破译工业环境压力下菌株的代谢和调控机制,揭示菌株生理调控和高产机制之间的关系,创制氨基酸、有机酸等大宗和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工业菌株。已发表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0项,日美等国授权5项。

Synthetic Methylotrophy: A Practical Solution for Methanol-Based Biomanufacturing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2型糖尿病药物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当前证据与治疗机会

阿尔茨海默病(AD)和2型糖尿病(T2DM)是两大发病率稳步上升的健康负担,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鉴于二者发病机制相似,近年来T2DM药物治疗AD的潜力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此,山东理工大学纪洪芳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发表文章,对共14种单独药物(其中有7种T2DM药物)对AD的作用进行了全面介绍。此外,作者还讨论了这些T2DM药物对AD的潜在作用机制。我们认为,这些发现可能为AD药物的研发、药物靶点的确定以及这两种疾病的联合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纪洪芳 

教授

纪洪芳,女,1978年2月出生,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专委会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副院长。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rug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Current Evidence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Trends in Cell Biology

高尔基体:固有免疫调节新平台

高尔基体是蛋白由内质网向其他细胞区室转运的重要枢纽,高尔基体在囊泡运输和蛋白与脂质分泌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高尔基体还可以作为协调固有免疫通路的信号转导平台。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涛教授与周荣斌教授团队基于高尔基体在固有免疫信号转导中的功能,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Trends in Cell Biology上发表综述,详细阐述高尔基体以其与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区室间的细胞膜网络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周荣斌 

教授

周荣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支持, 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01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获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支持,2019年获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主要从事免疫和炎症信号转导及疾病机制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Nat Rev Immunol、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他引6000余次。

Golgi apparatus: an emerging platform for innate immunity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Trends综述期刊全系列6月封面大赏


如何向Trends系列期刊提交综述proposal?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细胞科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